新闻动态more>>

2013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发布时间:2013-06-13 浏览:

 工人就业难,受制造工业机器人爆满影响,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也是备受自动化领域的企业和专家们期待的“机器人爆发之年”。现在,机器人不只是实验室里鼓捣出的新奇玩意儿,也不只是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才能享用的高级工具,它将很快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同事”。

 在郭台铭宣布3年内让100万机械人上岗的计划后,将近1.5万台机器人走向了生产线,工人们已经能感受到“新同事”带来的影响。在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原本20~30名工人可以减少到5个,而他们的工作只是保证机器人的运行。

 这些24小时无休的机器人,背负着富士康们摆脱低利润陷阱的期望。正如德国劳动研究所所长克劳斯·齐默尔曼所言:“经营大规模的组装工厂不再被视为确保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行途径,中国企业将为全球市场生产更先进的产品,以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中的价值比例。”从欧美到日本,从中国到印度,制造业总会朝着人力更密集、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当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机器人替代人力更为划算时,这条轨迹也许会发生逆转。

 制造业走向十字路口

 人类造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自己的机器人,却又担心自己的价值受到挑战。

 “一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是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三是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中提出的三大法则已经成为现实中机器人工业的定律。而定律背后,是我们对机器人怀有的恐惧和敌意。人类造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自己的机器人,却又担心自己的价值受到挑战。

 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把制造业带到了十字路口: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中国与西方相比没有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采用则只能眼看着代工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转移。

以上资料由苏州硕朔五金工具整理发布(www.fondribnikar.com)转载请保留

版权所有 © 买球   备案编号:苏ICP备13017392号